近日,“脊梁工程”第四批的患者江措和白玛在出院前夕,满怀感激之情,将哈达献给了为他们成功手术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医护团队,感谢他们的精心救治和照顾。
今年19岁的江措是一名高中生。他的叔叔是第三批“脊梁工程”中小朗杰的舅舅,在陪同小朗杰来宁手术后,得知江措也患有脊柱侧弯,他就主动找到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希望他们能为江措进行矫形手术。
“第一次看到江措的时候我也很惊讶。小伙子一看就是经常锻炼的人,胸大肌和肱二头肌肌肉力量很强。但他不知道,健身不仅不能改善脊柱侧弯,甚至会因为发力不当更容易受伤和加重畸形。”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教授殷国勇说。
原来,江措4岁时就发现有脊柱异常,可家里没意识到严重性也没有及时就医,上初中后他觉得体态不好看,便开始健身,想靠锻炼肌肉来“撑直”后背。入院后江措的检查显示,他的后背驼得非常厉害,脊柱后凸达90度,背上就像“顶”了座小山,并且他脊柱侧弯的始发点在第2到3胸椎处,这里是心脏、肺部区域,血管神经丰富,手术风险极高。“更棘手的是,江措的骨骼基本定型,加上锻炼后,身体的阻力很大,手术中需要把弯掉的脊柱一点点‘掰’回来,还要避免伤到心脏、肺、神经、血管等,手术难度很大。”殷国勇说。
为此,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团队联合麻醉与围术期科、康复医学科、输血科等多学科专家反复讨论,为其定制了精细的手术方案。手术顺利完成后,得知自己还能再长高、更帅气时,江措笑着说:“以前家里聚会我总缩着肩膀、穿厚衣服,今年终于能昂首挺胸,跟大家碰杯了!”
另一位小患者白玛今年14岁,是一名初三学生。此前她因为脊柱侧弯一直不愿意参加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白玛的小姨说,白玛小时候有次吃东西卡住了,家人拍背急救时,意外发现她肩胛骨一边高一边低,摸上去能明显感觉到脊柱不直。后来家人带她在当地就医时买了矫正器具,但因为器具不合身,反复摩擦后背,不仅疼还留下两道深色疤痕。
今年9月,青海玉树州开展“脊梁工程”筛查活动时,白玛的小姨第一时间带着她前往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专家驻扎的玉树八一医院。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殷国勇团队为白玛定制了精细的手术方案。“她的脊椎侧弯手术难度相比江措好一些,我们为她采用了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方案,调整弯曲的部分,最大限度减少手术给孩子带来的创伤,手术非常成功。”殷国勇说。
为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帮扶机制效能,让脊柱侧弯患者及时获得救治,今年9月,在江苏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指挥部、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的总协调下,经江苏省人民医院援青海海南州人民医院乔莉院长协助联系,殷国勇团队的黄振飞、王振医生,专程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克服高原反应,把义诊点设在牧民家门口,方便当地患者前来咨询就诊。
义诊现场,多位之前来南京接受手术的孩子专程来复诊。卓玛的母亲激动地说:“卓玛在手术之前后背像是有座小山,她现在不仅站直了,个子还长了快10厘米,现在已经背着新书包回学校上课了,太感谢你们了!”央金的阿爸也感慨道:“孩子现在能上学,还能帮我喂牛羊,以前想都不敢想。”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青海海南州人民医院乔莉院长看望了本次手术的两位藏族患者,她表示,当地还有很多百姓对疾病缺乏基本认知,有不少像江措这样因不了解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因此,我们后续还要不断普及健康知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对他们进行健康宣教,让他们逐步养成好的健康习惯。”
殷国勇说,目前,他们已在青海开展脊柱侧弯筛查555人次,在南京先后为4批次15位患者实施手术,最小的5岁,最大的患者21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和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合作,把脊柱侧弯的防治关口前移,一方面为现有的患者做好治疗,另一方面推动优生优育科普,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助力更多的患者挺起脊梁。”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